第二天早上,一家人起床就忙碌起来了。磨豆浆的磨豆浆,过滤豆渣的过滤豆渣。连白芷和白青都起来帮忙了,两个小家伙排排坐着一起烧火。不过最后点豆花就得于夏来了,其他人还没掌握好这个方法。
卖这个倒是不赶早,大家早上都是随便吃点,这个点倒是不会有人来买。
直到快到中午的时候,众人刚做好第一锅,王婶就来了,还有好些人跟她一起来的。
他们一过来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了。
“嫂子,我们过来买豆花了。”
“我们是不是来太早了?听王婶夸夏哥儿的手艺,夸得我们都馋好几天了,这不一大早听说你们准备卖了,着急忙慌就过来看看。”
周氏也笑着一一招呼众人:“不早不早,来得刚刚好,我们第一锅刚出炉。”
众人基本都从自家带了碗,这些碗长得也都差不多。没带的从陆家拿就行,反正都离得不远,还回来也方便。
一碗豆花加上蘸料就是三文钱,这差不多就够一个成年人吃了。大家也还没有买过,想着先尝尝好吃不,有些买了一碗,有些买了两碗。
不一会儿一大锅就没有了,又开始做第二锅。
后面陆陆续续又有人来,没多久第二锅也没了。
等后面再有人来得的时候,已经没有了。于夏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,他只泡了六斤豆子。
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,差不多一斤豆子能有七八碗豆花。于夏一共泡了六斤豆子,差不多出了四十多碗豆花。
这个村子里有七八十户人家,今天估计来了二十多个人,三分之一都不到。不过还是比他预估的好点,他本来还担心卖不完,想着村子里赚钱不容易,可能大家会舍不得出钱买这个吃。
看来后面要好好感谢王婶,这宣传真给力,应该替他吹了不少彩虹屁。
后面来的人还说让他们明天多准备一点,他们有事耽搁了,来晚了一点,没想到居然都没有了。
买完之后于夏数了数,整整一百三十五文钱,这就是一天的收益。
豆子是一石三百文,一石是92.5斤,也就是说一斤豆子三文多一点。他这六斤豆子就是二十文。
昨天晚上用了三斤半的干辣椒,一斤干辣椒镇上卖的十二文,一斤新鲜辣椒是三文。
还用了一半的香料,三分之一的菜籽油,还加了些姜和酱油什么的。最后做出来了十斤蘸料,差不多一斤的成本就是十二文,而一斤蘸料可以配十六碗豆花。现在天气凉了,这么多蘸料也不怕会坏。
其实要搁现代,是不可能才用三分之一的菜籽油的。但是古代油很精贵,平常人家很多时候是直接水煮菜,甚至有用煮饭熬出来的米油来炒菜。所以上次周氏看到猪油被用了那么多才会很心疼。于夏上次去买的那坛菜籽油都用了整整一百二十文。
最后算出来今天这四十五碗豆花的成本是五十四文钱,净赚八十一文。
看到这么多钱,一家人都很开心。要知道去镇上找活干,一个汉子一天也就三十文,不过主家一搬会提供一顿饭食。
于夏把钱给周氏,周氏拿出了本钱,又把剩余的八十一文给了于夏,让他自己放着:“这挣钱的法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,这些钱你就自己放着。”
于夏现在确实是一文钱都没有,但是他有了其他的想法:“娘,只在村里卖的话,挣不了多少钱,我后面还想去镇上看看。所以我打算这段时间把这手艺教会您,然后村里这边就麻烦您来做,挣的钱也您收着。等您会了我就去镇上卖。”
周氏很惊讶,她没想到于夏有那么长远的计划:“我们也没个铺子,这豆花也不像其他吃食,做好了可以直接拿到镇上卖。那你怎么去镇上卖豆花?”
于夏还是照实说了自己的计划:“没个铺子确实不太好做,所以我打算先只卖蘸料,等攒够钱了,我们再买个铺子卖豆花饭,到时候还可以卖点其他的吃食。”
要是以前周氏还会担忧,可是经过今天之后,她更多的是欣慰:“你们要做什么就去做,娘都支持你们。今天这钱还是你收着,没点钱你出去也不好办事。”
于夏想了想觉得周氏说的也对,就把这钱收着了。
于夏他们忙完也还挺早,一家人忙活了那么久,都饿了,还是打算吃个晚一点的午饭。豆花全部卖完了一点没剩,也没有豆花可以吃。周氏直接说,今天炒个鸡蛋吃。
两个小孩听说可以吃炒鸡蛋,兴奋得不行。于夏都忍不住摸摸两小孩的头,还是物质条件太差了,吃个炒鸡蛋都那么高兴。
陆家这边一家人正高兴地吃着饭,而有的人却高兴不起来了。
早上的时候,孙兰在河边洗衣服。听一旁的人在讨论于夏家准备卖豆花。
“唉,你们去买吗?”
“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卖。”
“这镇上也才三文钱一碗呢,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。”
“哎呀,算了花这钱干嘛。现在又是清闲的时候,能省点就省点吧。”
“我听这王婶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,我打算看看去。”
“那到时候你买了跟我说说,好吃我也去瞧瞧。”
“兰婶,你大嫂刚开张做买卖,你不去照顾一下生意?”
孙兰听完露出轻蔑的神色:“谁爱去谁去,反正我不去,我的钱可不是这么糟蹋的。这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,自己胡闹也就算了。这周氏也不知道怎么想的,也跟着胡闹。你等着瞧吧,这生意过不了多久就做不下去了。”
旁边也有人附和道:“就是,之前也没听说过陆大家谁会做豆花,那个夏哥儿之前也是个傻子,这才恢复正常几天?就敢吹牛说胡弄就把豆花弄出来了?”
“那算了,我还是等等看吧。”
看到旁边有人不去了,孙兰更得意了。洗完衣服,哼着小曲就回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