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塘村离平安镇也不算太远,所以也不需要收拾很多东西,主要的是土地和家里牲畜怎么处置的问题。
于夏他们要去镇上的事情,村里其他人也知道了。
大家都在打听他们的地怎么处理。
周氏家里的地不算多,但现在有了堆肥,而且水田已经用过堆肥了,产出来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。
最后得知周氏都交给李成打理了,每年地里的收成还只抽取三成的时候,村里不少人都震惊不已。
要知道,周围几个村子的地主老爷租给没地的人,至少都要抽4成,而且还是少数有良心的老爷。
每次这些老爷家里的地出租,大家是抢破头也轮不上。
多得是抽取五成甚至更多的,这其中还不包括该上交的赋税。
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苦,没地的人过得更苦。所以之前听说于夏他们有可以增产的方法时,大家才那么激动。
这些日子大家一起做堆肥,村里就跟过年一样,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声。
但是一听到这个消息,不少人还是红了眼。
“这甘婶家里不知道走了什么运,这好事是一件接一件。”
“可不是嘛,想当初他们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,他们去挖野菜的时候,我还好心地给她说,哪里的野菜多一些。没成想啊,这才多久,人家过得比我们还好了。”一个妇人语气酸酸地道。
“前两天我还看见她去镇上买了一匹不错的料子,说是要给林哥儿肚子里的孩子做衣服的。”
“哼,搞得那么隆重,这要是生个姑娘或者哥儿那就有意思了。”
吴家娘子看不过眼,没好气道:“人家那也是凭本事挣的,当初周氏家里堆肥,人家也没说不让你们跟着学啊,是你们自己不弄的。”
“羡慕周氏对李家好?那陆大死的时候,周氏家里都揭不开锅了,你们怎么不去帮着点?”
“吴婶,谁不知道周氏把他们家的猪卖给你们了?得了别人的好处,自然把话说得漂亮。你要是跟我们一样,还会这么想?”
吴婶骄傲地把下巴一扬:“是又怎么样?谁让当初他们艰难的时候,我们家给送了粮食呢。”
众人嘴里说的猪,正是于夏他们喂的那两头猪。
周氏自己在做豆花生意,于夏他们在镇上也在卖吃食。
豆渣还有泔水什么的,那可是管够的。所以这两头猪长得也比村里其他的猪壮实。
这一走,自然顾不上这俩了。所以周氏把猪按照比市价低一些的价格,卖给了吴婶。
因为当初陆大走了,周氏还要给陆相延治病,日子过得实在拮据。
经常到了春天就断粮了,白芷和白青两个小的,学着别的人采野菜吃,饿得生的就往嘴里塞。
吴婶实在是看不过眼了,就给周氏他们送过两回粮食,虽然不多,但是雪中送炭的情谊,周氏还是记得的。
吴婶说完顿了顿,又接着:“难道你们就没得周氏家的好处?等再几个月,你们不用人家的堆肥试试?这要是能成,那可都是粮食啊。”
一听吴婶这话,其他人顿时不吱声了。
其中一人出来打圆场:“我们这不是在说周氏他们家的能干嘛,你看看,跟着他们干,准能越过越好。”
一听这话,另一个夫郎也激动道:“哎呀,我们家做的那个堆肥,夏哥儿还夸了。明年我们肯定能有个好收成。”
“我们家也……”
……
而另一边的于夏和陆相延正提着提着鸡笼去石溪村。
三只鸡的重量还不轻,一个人提不动。于夏两人一人提着一边,不一会儿就到了石溪村的村口。
“夏哥儿回娘家呢?这是提着什么呢?”一个夫郎好奇地打着招呼。
不等于夏回答,那夫郎自顾自地伸长脖子往竹编的笼子缝隙里看:“哟,好肥的老母鸡啊,还三只。你这哥儿真是没白养,嫁出去了还不忘娘家,你爹娘可真有福气。”
于夏:“……”
于夏正打算说两句,只见那夫郎扯着嗓子大声喊道:“二牛,你哥和哥夫回来了,还提了三只老母鸡呢,还不快回去让你娘准备准备,多做点好的。”
这震耳欲聋的话音刚落,不远处的一群孩子里的二牛回头看了看于夏他们这边,然后转身就往家里跑。
于夏:“……”
一阵无语过后,于夏无奈道:“阿叔,您这声音可真大。”感觉全村都知道他提了三只老母鸡回来了。
那夫郎一脸骄傲:“那是,从小我嗓门就大。每次叫孩子他爹吃饭,我都不用去大田边,直接在门口叫他,他就听到了。”
于夏一脸麻木:“……那可真是谢谢您了。”
“跟阿叔客气什么,吼一嗓门的事。”
于夏:“……”
告别热心肠的阿叔,于夏和陆相延继续走,但并没有往于二柱家里去。
反而往另一个方向走了。
一直到几间泥巴砌起来的屋子,两人才停了下来。
这屋子比于二柱家里要宽敞些。这里是于家的祖屋,当初分家的时候分给了于三柱。
“于夏?”旁边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惊讶地看着于夏他们。
少年正背着一捆柴,看样子才从外面回来。
“祖母在家里吗?”面对这好奇打量的目光,于夏早已经习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