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没有了?我们等了那么久,白等了?”
“就是,不能多做点吗”
“我们明天会出卤素菜,分量会更多些,大家明天再来看看吧。”阿洛大声对后面的顾客道。
于夏实在是吼不出来了,人太多了,一直在说话,嗓子都快哑了。
众人听说明天会有新的东西,这才渐渐散开了,没再多抱怨什么。
不过有的也没走,反而往店里一坐,来了一份豆花饭。
于夏他们的这几样都卖得挺好的,不过可能还是肉食的东西更吸引人,卤味是卖得最好的。
这一上午做完买卖,不仅豆花和卤味卖完了。做的蘸料也全部卖完了,原先这些蘸料应该够卖好几天豆花的。
陆相延走到于夏旁边道:“要去买点素菜吗?要买些什么?”
于夏打算做卤素菜,也是因为看后面的队伍太长了,临时提出来的。
“走吧,我们先出去看看,等会儿晚了就没什么好货了。”
于夏洗完手给周氏打了个招呼,就跟陆相延一起出去了。
市场里面还有不少卖菜的摊贩,于夏看着一家买笋干的还不错,就过去问道:“老人家,你这笋干怎么卖的?”
“二十五文一斤,这是我们自家晒的,你要的话二十四卖给你们,我着急回家呢。”那满脸皱纹的老人看着于夏他们,言辞恳切地说。
于夏他们刚刚也去干货店里问过了,至少得二十七文,有的甚至要三十文。就连路边的摊贩卖得也不便宜。
“我们全要了,您如果以后还有的话,可以直接去路阳街那边的夏记食铺找我们,只要还是这样的货,我们就要。”
老人听完连连点头:“好,你们放心,不好的我们都留着自己吃了。”
说完他又拿起秤称给于夏看:“刚好六斤。”
于夏看过去,其实是六斤一两多,那个秤的杆都翘起来挺高的了。于夏直接从衣服里摸了一百四十七文给他。
老人满脸高兴地接过了钱,饱经风霜的手还在微微颤抖。他仔细地数了数,又从衣服里摸出一个空的钱袋,把钱全都装了进去。
付过钱之后,于夏把笋干装进陆相延背着的背篓里面。两人又去买了些莴笋。还去了一家豆腐店专门定了豆皮、豆干和腐竹。
于夏本来还想买点藕和蘑菇的。前者还没到季节,后者嘛,又贵又少,做卤味卖不划算。蘑菇可不像现代那么普及,在这叫做山珍。
等两人买完东西回去,又遇到了之前卖笋干的老人,他正在一家小医馆里面。
于夏看他把之前卖笋干的钱全都倒了出来,数了数不够,又在衣服里面摸了半晌,最后摸出来了三枚铜钱。医馆的伙计数过钱之后,这才把桌上的一大摞中药递给他。
从医馆出来之后,他经过了一家卖包子馒头的铺子。他在旁边停留了一瞬,最后也只是看了看,连价钱都没问,又背着背篓走了。
于夏也只能在心底叹口气,世人皆苦,在这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,穷病交加的人的日子更加难过。
“走吧。”陆相延拉了拉他的衣袖。
于夏这才回过神来,跟着一起回去了。
回去之后吃过饭,周氏也准备回石塘村了。家里的牲畜都是拜托邻居帮忙照看的,她有点不放心。
听说要回去了,白芷抱着于夏不撒手,眼睛里都是泪水:“夏哥哥什么时候再回来?”
另一边的白青也是闷闷不乐地拉着陆相延的衣角,气氛一时搞得很不愉快。
“隔壁的哥哥们休沐的时候,我们就回来了。”于夏抱起她,给她擦了擦眼泪。
这里的人一般是十日一休沐。
小姑娘哪里懂什么是休沐,她只知道要很久才能看到于夏和陆相延了,哭得更伤心了。
于夏一边安慰她,一边跟周氏:“娘,这里的竹筒也不多了,到时候让李成哥带点过来吧。笋干也可以再收些。”
周氏点点头,又把于夏怀里的小姑娘接过去:“很快就能见着了,怎么哭成这样。”
于夏看着白芷哭那么惨,一时也有些心疼了,他给白芷擦了擦眼泪,又摸了摸白青的头:“明年我们把地租出去吧,到时候您一起过来。”
周氏也有些犹豫了,这两天铺子里的情况她也看到了,生意真的非常好,甚至还有些忙不过来。
“也不急,您先考虑考虑。”不干庄稼了也不是一件小事,于夏看她面露纠结,也没急着要她答应。
最后于夏和陆相延把几人送到镇门口坐牛车的地方,白芷和白青一边抹眼泪一边跟他们说再见。
于夏也一直站在那原地,看他们走远了,才慢慢和陆相延走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