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年关,村里已经能见着些将要过年的气息了。
村里人在开始陆陆续续地杀年猪了,不少人灶房的房梁上都挂上了腊肉。
不过于夏一家还没来得及杀年猪,就先接到了晨哥儿要成亲的消息。
不过这个消息并不是于夏的继母或者便宜爹给他们说的,反而是村里人先跟周氏说的。
那天周氏出门碰到了隔壁王婶,王婶问周氏:“嫂子,你亲家母腊月十八嫁哥儿,还是嫁给张童生做续弦。到时候你去哪边帮忙?”
周氏一脸错愕,还是愣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反应过来:“还没想好呢,到时候再说吧。”
王婶看出了周氏的疑惑,隐晦地给她解释道:“虽说是续弦,但是毕竟你亲家母家的哥儿是头一次出嫁,还是打算办呢!你家小子又曾在张秀才那念过书,估计到时候你们还是得去一趟。”
周氏没说话,只是点点头。辞别王婶之后,急匆匆地就回来跟于夏说,结果于夏也是一脸懵。
他根本不知道,想也知道那些人根本不会跟他说的,巴不得没他这个人才好。
于夏懵了一会之后还是回过神无所谓道:“既然他们不说,那就当不知道。不过他们说了我也没打算去。”
周氏倒是犯了难。
这不去吧,旁人会说闲话。去吧,别人也没说让他们去。
周氏犹豫着说道:“但是你弟弟结亲的对象是相延曾经的夫子,无论怎么说,我们都是该去随个礼的。”
于夏突然想起来之前要陆相延去张秀才那里再继续念书的事情。这于家可以不管,但是无论后面还去不去他那读书,该有的礼节还是应该走的。
于是他跟周氏说道:“那就去张夫子那边吧,我那继母和爹你们不用管。”
看着周氏还是欲言又止的神情,于夏向陆相延投去求助的眼神。
“娘,就听阿夏的吧!”
周氏向来是没什么大的主见的,看到儿子和于夏都这么说,也就没再说什么了。
……
隔了几日,到了晨哥儿成亲的日子。
最后还是只有陆相延和于夏两个人去了。虽说村里都是一家随礼,全家都去吃。但是现在去的是陆相延的夫子家,夫子没主动说,那陆相延和于夏去就可以了。
而且现在家里条件稍微好点了,也不是就指着去吃顿肉解馋了。
两人一路慢悠悠地走过去,两刻钟的路程硬是走了快半个时辰。
古代的人成亲都是在傍晚,行过礼之后就开席让大家吃一顿。
于夏记得以前有一回去外婆家过年,看到过村里人办婚礼。头一天晚上就去随礼,第二天中午正式举办婚礼,到了晚上还得再吃一顿。
看别人成亲于夏还是觉得挺好玩的,但是前提是今天没人找事的话。
进入石溪村之后,家家户户都没见着什么人,估计都去帮忙去了。
等快到了的时候,老远就看着张秀才家人头攒动,到处都充斥着喜庆的嬉笑和交谈声。
张秀才和他娘子正站在门口迎着来的亲朋好友。等于夏他们走近,陆相延叫声夫子,张秀才才注意到了他们。
但是张秀才只是点了点头,并没有多说什么。
于夏他们就在门口登记随礼的地方给了随礼的钱,然后进去找了个地方坐等观礼和开席。
主人家都不热情招呼,旁的人更不用说了。两人坐那半天也没个人过来打招呼或是说说话。
但是两人也并不在意,反而乐得清闲自在。
于夏在那看着来往忙碌的人群,看到什么新鲜有趣的就凑近陆相延耳语几句说给他听。
陆相延也侧过身子靠近他听他说着,偶尔回两句,更多的时候只是认真又仔细地用目光描摹着眼前人的一举一动。
旁边的人看着跟周围格格不入的两人也悄悄谈论起来。
“那不是于大柱家的傻子哥儿吗?瞧着黏糊劲儿,啧啧。”
“可不是嘛,不过人家现在可不傻了。”
“我也听说了,这不是说习惯了嘛。不过他弟弟出嫁,他不回娘家帮忙,跑这躲清闲来了?”
“这谁知道?不过他们两口子瞧着就跟咱泥腿子不一样,估计是做不来什么活吧。”
旁边有好事的人听着他俩谈论后,直接招呼于夏:“哎呦,这不是夏哥儿吗?你们也来了?”
于夏只是点了点头,因为他也不认识眼前人是谁。
那人却并没有止住话题:“你弟弟今天成亲你不过去帮帮忙?”
于夏看出了这人来者不善,一脸懵地问道:“我弟弟成亲?我爹娘没跟我说呀!”
那人明显不信:“你不知道咋来这儿了?”